先来看看这周的市场。
01.本周市场行情
这周美股和A股上涨,只有港股在下跌:
美股标普500涨了1.67%、 纳斯达克100指数涨了2.20%。
港股恒生指数跌了0.22%、国企指数跌了1.54%。
A股上证50涨了1.23%,沪深300涨了1.71%,中证500涨了1.78%、中证1000涨了1.58%,创业板指数涨了4.27%。
行业指数,银行、环保、互联网、地产下跌,其他行业上涨。
02.丸赚组合
12月04日的股债比价是1.3,处于84%的历史百分位。
数据仅供参考,不作为投资建议,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想要了解组合的小伙伴可以看之前的文章
03.财务自由计划
财务自由计划中,会投资股票、丸赚组合、丸攒组合。
股票、股票型基金的投入依然暂停,在遇到投资机会的时候投入;
本周投入丸攒组合8000元;
今年的投入情况如下:
今年还有最后一个月,今年至少要攒的钱还差4.5万元,会在12月份都攒好。
04.一个简单的投资框架
昨天是一年一度的雪球嘉年华。
丸子到现场,见到了很多朋友,也听了一些演讲嘉宾的分享。
特别有意思的是,上一个嘉宾刚分享,觉得市场在成长和价值风格之间的切换,下一个嘉宾上台的演讲就说:价值,什么是价值,这些都是要消亡的……
这个场景非常典型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,当未来已来之日,我们才能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过往的言论。
面对这么多市场的噪音,建立自己的框架,修内功,比去追逐别人的言论,追逐市场的热点要重要。
经常有朋友问丸子,所谓「投资框架」是指什么,要怎么建立?
丸子觉得下面这个思考的维度,可以看成是一个粗糙但好理解的「框架」。
简单说,就是要从「底层资产」和「投资工具」的维度交叉做了解。
1、底层资产
我们平时买的很多金融产品,信托呀,银行理财呀,公募基金呀,私募基金呀。
穿透这些产品的表现,最后都会落到某些底层资产上去。
比如,底层资产有股票、债券、原油、黄金、商品等。
我们要尝试去了解这些品种的基本特征、基本属性:
收益:
这些资产的收益来源是什么?
长期投资的话最有可能的收益是怎么样的?
风险
投资这些资产的风险是什么?
最大的亏损可能是什么样的?
这些对这些资产的认知,可以通过看书,看研究报告等方式去获取。
例如,对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股票,我们可以了解下面这些内容:
收益
长期的收益来源是企业盈利推动价格上涨,给我们带来收益,短期的收益来源是估值提升带来的价格波动;
长期投资股票市场的收益,是可以跑赢通胀的,最近十年投资例如美国股市标普500,或者中国的沪深300,都可以获得10%左右的年化收益。
风险
长期的风险:长期盈利来源于企业的盈利,但企业发展有周期,即使像标普500背后的公司,平均的生命也就10-20年左右的时间;
短期投资的风险:股票股价不可预测,短期的风险很大,美股的个股没有涨跌停限制,一天之内腰斩也可能,A股股票单天跌停最多可以跌10%,科创板现在最多一天可以跌20%。
……
大概了解了这些资产的基本属性,再去做投资,可能就不会太盲目,对风险收益都有很好的认知和把控。
2. 自己可以把控到多细?
同一类资产可以从不同维度去做细分。
以股票为例,自上而下的话,可以看到可以做更多的细分。
不同主体:比如是买美股还是A股?底层都是股票资产,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主体国家的发展不同,股票价值可能也不同;
不同行业:不同行业的股票,发展可能也截然不同,有的行业是朝阳行业,有的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。
不同个股:即使在同一个行业,不同企业的命运也会不同。
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把控到什么颗粒度。
有的人的认知维度,可能就是到国家级,比如认为中国比美国好,那就做多中国,买中国的大盘指数,或者精选中国的优秀基金经理来帮忙操作;
有的人可能可以挑选好的行业,并且把握行业的周期发展,那就可以在行业这个层面去做选择,可以自己投资行业指数基金,也可以挑选擅长某个行业的基金经理;
有的人可能可以精选个股,那就可以考虑自己买股票。
从风险-收益的角度看,越往下风险越高,收益也可能越高。
买一个国家的宽基指数,虽然更稳妥,但收益也可能比较平庸;
去押注一个行业的发展,行业可能有低谷期,但把握住行业崛起的时机,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;
挑选个股的波动就更大一些。
3.投资工具
选择了自己了解的底层工具,也知道自己可以把控到多细,就可以开始挑选投资工具了。
我们比较常见的投资工具:
自己直接买个股
私募基金
公募基金(主动管理基金)
公募基金(指数基金)
当然还有信托呀、银行理财呀、一些金融衍生品等工具,这里以我们最常接触的品种为例。
从集中度上看,这几类工具,从上往下,一般而言,波动越来越小,风险越来越小,不过收益也相对而言会更小一些。
个股:一只股票,风险收益都可能很高;
私募基金:很多私募基金集中持仓几只股票,相比单只股票可能会分散些;
公募基金:一般十大重仓股最多可以占到整体仓位的50%左右,相比私募基金,进一步分散;
指数基金:很多指数基金成分股达到几十只,上百只,集中度进一步分散。
想要获取更高的收益,可以挑选集中度更高的投资工具,不过这些工具可能也会让我们损失更多。
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投资工具之后,再去详细了解每种工具的特点和规律。
例如,主动管理型基金,最好要了解这些信息:
这家基金公司整体投研能力如何;
这个产品在公司的定位是什么样的?
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?历史业绩?风格是什么样的。
……
投资的工具很多,没有必要每一种都使用,用自己最擅长的,最适合自己的就好了。
可以看到,
了解底层资产,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圈,选择资产的类别;
了解投资工具,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有了这个大的认知框架,其实就可以屏蔽掉不少的噪音。
当我们把自己框入到这个知识体系去思考问题的时候,也可以更有针对性。
例如,
在资产类别上,我们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握住某个行业;
在投资品种上我们觉得可以买公募基金。
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市场上做这个行业做得好的基金经理挑选出来,重点关注他们的言论和他们的产品。
如果具有这样的梳理能力,应该能少踩市场上不少坑啦~
一回深圳就把小动物们都吃了个遍,猪肚鸡,椰子鸡,椰子鱼,牛肉火锅……
直接倒矿泉水涮牛肉,有肉肉又很清淡,~这个在北方真的吃不到诶~开心~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文中所提标的不作为推荐建议,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